首 页
新闻中心
履行职能
自身建设
主题教育
会员风采
民建简介
  要闻动态 通知公告 基层组织 专门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 >> 理论研究
 
冷遹先生对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及现实价值的思考
来源:天津民建网站    编辑:冯麟   2023-07-19
 
 

冷遹先生对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及现实价值的思考
民建天津市委会 刘莹莹

  冷遹,1882年6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东乡黄墟镇。家境清贫但少有大志,1902年考取安徽武备学堂,1905年毕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早年从事反清、讨袁、护法革命斗争,屡建功勋。1921年,鉴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冷遹先生对时局失望,决心退出军政界,兴办实业和教育,振兴民族经济。

  冷遹先生出身农村,相较于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对于农村的认识和看法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对于当时面临的国愤和民愤,他在《书赠宋子紫云临别留念》中写道:“华夏本农国,衰夷难具陈;困仓无积谷,陇亩多荆榛。灾祲逼天祸,兵戈遽狂秦;虽欲服南畴,不得为良民。”将农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的非常透彻。面对国事多舛、民生多艰,冷遹先生不仅仅是抨击指出,更是积极寻求革新强国之路。“民生既已荒,国计徒苦贫;艰危启觊觎,方法有旧新。事穷变乃通,郁者求其伸;农村日改进,治理贵真纯。”他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践行改进、为民造福。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底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连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都无法保障,广大农民身体病弱、文化落后。而发生在二三十年代的一连串天灾人祸更使得这一局面雪上加霜。

  农业人口因战乱或灾荒而流离失所甚至减少,农产品滞销、价格大幅度下跌,土地价格下降导致抛荒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农民购买能力下降,负债幅度和比例大幅上升。土地上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是冷遹先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济农村、改造农村、发展农村的强国之路。

  当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同样也面临着急需改造、发展农村的农业问题。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始终关乎于民生。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21世纪的中国,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逐步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仍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不是中国所特有。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针对这三个问题,冷遹先生在当时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乡村建设试验能够给到当代新农村建设一些启示和思考。

  1928年春,冷遹先生代表地方人士、中华职业教育社与江苏省农矿厅合作,办理农村改进事业,建立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试验区以黄墟集镇为中心,就近划入黄墟、西黄墟、邵家、塘里湾、许家、大叶庙、华家、沈家、郭家、土门司、大缺等十余个自然村。试验区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4.5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11208.7亩,荒地936.1亩,当时有村民1329户,5774人。试验区设有委员会,由冷遹担任主席,委员9人,在黄墟镇设立办事处,聘请总干事、干事各1人,所办事业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先行,扶贫先扶智
  冷遹先生倡导科学技术的运用,强调发挥乡村建设中科技的作用。他根据当时中国农村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引进技术人员与科学技术的方式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生产技术,并走上“农业引发工业”的农村发展道路。
  根据当时的试验区报告记载,黄墟的老百姓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因购买力薄弱,百姓穿的都是土布,吃的都是大麦粉,人多房少,卫生条件极差。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冷遹先生在试验区极力推广先进技术。比如,为了抵抗病虫害,推广抗病能力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家禽养殖多产肉,改良鸡种猪种;为了充分利用江南水塘水池,提倡水塘养鱼……冷遹先生通过技术革新,让人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资源利用起来,让粮食及经济作物的产量提升起来。
  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不无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农业,农业科技的应用退岗在这个进程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我国农业正朝着综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工程中,科技人员发挥科技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农业科技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证。与此同时,除了要依靠科技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和消除农业生产中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要推动农业发展走高效节约、清洁环保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二、农民为主,重视教育培养
  当时尚处积贫积弱年代的,普通百姓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水平底下也成了当时农村发展的阻碍。针对这一情况,冷遹先生把提高当地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放在了重中之重。在试验区开办民众夜校3期,每期4个月,毕业学生46人;开办家庭妇女识字处24个,扫除文盲370余人;开办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农村医院和镇江农村医药学校。除此之外,冷遹先生还为日常继续教育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开办图书馆、阅报室、流动图书车等。
  当今乡村振兴也应教育先行。我们始终认为,农村的文化教育应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是启发农民智慧,改变农村面貌,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政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补贴力度,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日益增多,送科技下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农村教育仍存在基础教育资源短缺,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仍有提高空间,经费短缺、待遇水平低,人才流失仍旧严重,农村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三、重视规划,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冷遹先生在试验区成立之初,就制定了《1928-1932五年规划》和试验区要办的十件大事:积极发展经济,开办医院,兴修水利,修路筑坝,维护地方治安,突出了重视“规划”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思想。
试验区修筑新黄干路(新丰火车站至黄墟)5公里,开塘54处,筑坝3处,受益农田3540亩;成立中医诊所、民众医院,村民就医者日均170余人;创办经济农场,经营3年,经费自给有余,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实物贷款的办法支持社员,先后贷出饼肥3500多公斤。从外地引进金针菜、除虫菊等经济作物和良种畜禽鱼类,大胆搞起立体化农业试验。
  这对当代中国也颇有启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制定规划冷静思考,突出建设重点,并运用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村镇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才能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

  冷遹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现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不同,内涵诠释也存在差异,但建设好乡村、造福乡里百姓的愿景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要借鉴冷遹先生的经验,借鉴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并应用到对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来,早日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佳绩!

 
 

扫一扫关注

天津民建微信公众号

 
  • 版权声明 | 天津民建网站所有刊载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联系地址 |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团结大厦12、13层(300221)
  • 网站备案 | 津ICP备20230010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