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届期间,组织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民建中央把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导工作作为换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动全会进行落实。2003年2月至4月,民建中央派出两个调研组,由两位专职副主席分别带队,赴北京、天津、河北等12个省市,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发展和教育引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9月初,成思危又率队就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深入浙江的民营企业进行调研。
在此基础上,民建中央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会议,明确了积极稳妥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入会,引导和帮助他们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爱国、敬业、诚信、守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为民建履行参政党职能服务的工作原则。随后,民建八届四次中常委会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所联系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组织发展和教育引导工作。
民建八大提出要把支部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为了落实这一要求,2003年7月,民建中央发出对基层组织建设进行调研的通知。随后,主席、副主席带队,先后对21个省的60多个市级组织进行调研,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80多次。2004年6月,民建全国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随后召开的八届七次中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制度建设、规模设置等作出了具体安排。
同时,为加强对工作的指导,民建中央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也从省级组织逐步向市级和基层组织延伸,领导成员联系基层组织的制度逐步建立。从民建中央主席、副主席到地方组织主委、副主委,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支部,定期参加支部活动。八大以后的五年里,民建中央主席、副主席分工联系和走访了272个地市级组织,深入了解基层组织情况,面对面指导工作,并帮助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批先进支部。
组织发展工作按照“三个为主”的原则,注重质量,注意数量,发展了一批经济界专家学者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性人士。到2007年年底,民建会员达112698人,平均年龄51.6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会员82647名,占会员总数的73.3%;企业界会员70916人,占62.9%;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3192人,占20.6%,体现了紧密联系经济界的特色。
为做好骨干会员培训工作,民建中央先后举办市级组织主委培训班,省级组织新任主委、专职副主委、秘书长培训班以及机关建设培训班等。各级地方组织建立了新会员学习制度和骨干会员培训制度,年均培训骨干会员2万人次。2003年,民建中央成立了会员培训中心;2004年,创办了“建华企业家课堂”;2005年,又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创办了建华研究院。“建华企业家课堂”在创建后的三年里,先后在20多个省市举办了60多次专题讲座,并在不少地方建立了区域分课堂,培训会员近3万人次。“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接受课堂的邀请为会员进行讲座,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应邀出席上海金融论坛,在会员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2006年,民建市级组织全面换届,部分省级组织也开始换届。2006年6月,民建八届十五次中常委会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省级组织换届工作的意见》。省级组织主委工作会议随即召开,对换届工作进行部署。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核、酝酿协商、集体决定、会议选举的程序,到2007年年底,民建30个省级组织及所属市级组织圆满完成了换届任务。在此基础上,民建中央扩大了九届中央委员候选人人选的遴选比例,中央委员的遴选规模、遴选比例逐次扩大。会内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民建八届五中全会上,龙国键、武四海被增选为民建中央常委。2007年1月,马培华调入民建中央机关任专职副主席。2007年7月,陈昌智调入民建中央机关任专职副主席。民建八届六十三次主席办公会议对专职副主席的分工作了调整,张榕明任第一副主席,陈昌智任常务副主席。
这一时期,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民建中央制定、修订了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十项议事规程和工作规则,会务运作更加规范化。民建中央还陆续出台了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集体成员分工联系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等制度。同时,明确了领导职务任期制和届内调整的具体内容,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加强领导集体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会内监督机制。2007年,民建八届二十次中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会内监督工作的意见》。
来源:民建中央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