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是推动“津城”、“滨城”双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我市实际,深入剖析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措并举补短板,实现创新发展。
中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和先进省市对比来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是总体规模较小。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系不够紧密。三是产业层次不高。四是辐射带动力不强。五是产业布局不够集中。六是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为此,民建市委会建议: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创服务五大业态,突出会展服务和设计服务两个特色领域,培育一批“专特精新”服务型领军企业,打响天津品牌,重点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创新和服务能力,实现服务链条专业化、价值高端化。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服务环节、深化业务关联,培育一批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双向深度融合。
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天津自贸区扩大开放,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型自主开放水平。积极向国家建议,适时调整《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逐步放开竞争性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准入,推动境内境外准入标准逐步一致。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优先推动鼓励类行业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动态评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致的系统性风险,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集聚化。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渗透融合,实现与重点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全产业价值链深度耦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生态,加强新兴数字产业领域基础研究,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推进智能产品研发应用,做大做实数字经济“底盘”。提升重点产业、企业、园区数字化水平,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市级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集聚区和标杆企业应用场景。引导企业聚集,提升服务辐射功能。
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研究实施以企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政策,建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来源:《天津政协》2025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