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履行职能
自身建设
主题教育
会员风采
民建简介
  要闻动态 通知公告 基层组织 专门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 >> 媒体报道 >>
 
《观点访问》:市委会社情民意委副主任、世纪振辉(天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明振
来源:天津民建网站    编辑:冯麟   2025-01-03
 
 

第四十七期  市委会社情民意委副主任、世纪振辉(天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明振

 

以下为本期节目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听《观点访问》——对话民建企业家。本专栏由天津新闻广播与民建天津市委会联合推出,民建会员企业云账户提供支持。每周日18:05至18:30,22:30至23:00, 周一6:00至6:30,准时与您相约。我是主持人孙阳。

  今天节目我们邀请到民建天津市委会社情民意委副主任、天津市西藏商会会长、世纪振辉(天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振。董总您好!

  董明振: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生在中医世家,求学在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生,为何下海创业

  主持人:董总出生在中医世家,听说当年您以全县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北京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您当时为什么没有就读中医院校,而是选择了西医的学习?

  董明振:我本身出生在中医世家,我父亲是第五代的中医,所以我父亲说,如果学中医跟他学就好了,上高中的时候他就跟我说,让我最好去学西医,将来进行中西结合,于是我就选择了学西医。

  主持人:有了名校身份的加持,按理说,董总应该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但您却选择了下海创业,投身医疗医药产业。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您家里人对于您下海创业的选择支持吗? 

  董明振:因为出生在中医世家,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家里就有药房,就有诊所,我从小就看着我父亲给人看病,我母亲给人抓药。我想我学完医学以后,如果还是干这个老本行,心有不甘。我想我要去创业,要把产业做大,甚至要做成一个连锁形态,就这样我选择了下海。

  当时父亲是不同意的,说如果我要创业,就要自力更生,家里没有钱给我,如果创业失败了还得回来从医。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父亲最后也妥协了,同意我创业。

  主持人:刚开始白手起家进行创业,具体从什么做起呢?

  董明振:我还是比较冷静,学完医学以后,我先找了一家医院去做临床大夫,因为我们实习就一年多,后来我又在医院里工作了一年多,最后感觉自己差不多了,该要出去闯一闯了,于是选择自己开了一个药房,然后开办了一家诊所。

  主持人:您的实习经历和您的工作经历,加在一起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在这两三年中,您是不是已经有针对性地去给自己下海做准备了?

  董明振:是的,主要还是想把祖辈的事业继续做下去,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发扬光大。本着这么一个初衷,学以致用,中西医结合,把我们家族的中医,能够继续传承下来,当时也没有太大的抱负,想着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够了。

  主持人:千里姻缘一线牵。祖籍四川的董总,当年来到天津,创业发展,其实是缘于一份美好的爱情。当年您怎样与爱人相识相知?

  董明振:我跟我爱人认识,是因为我考驾照学车,我学完车以后拿驾驶证的时候,正好她是管发驾照的,就这么认识了,认识了以后,拿完驾照,就觉得好像应该表示感谢,我就开玩笑似的说,我能请你吃个饭吗?没想到人家就同意了,请她吃完饭以后我们就保持了联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都比较认可,就这样我们就结缘了。我们是2004年正式确定了关系,2007年在天津领取了结婚证。

 

  结缘藏药,致力发展“医康养”产业

  主持人:2006年,在天津筑起甜蜜爱巢的董总,在南开区三潭路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药店,同时开始涉足医疗领域。当年创业的过程顺利吗?资金、场地、人才,这些创业初期的“坎儿”,您是如何一一迈过的?

  董明振:刚开始开这家药店和诊所的时候,认为凭借自己所学一定能干得好。但实际上,第一年经营的业绩并不是很好,这个市场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尤其当时药品的种类特别多,我们也不知道该卖什么药好了,利润都非常微薄。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怎么能够差异化经营,以及卖一些保真保质、品质特别好的药给患者。

  所以在这个期间我就去尝试找一些民族药,比如藏药、蒙药,还有苗药,经过了解以后,发现能够自成体系的只有藏药。藏药的传承有3000多年历史,品种也非常齐全,关键是藏药材生长在高原海拔地区,没有污染,而且人工种植不了,没有施化肥和打农药,所以我就坚信藏药是好药材。

  所以我在开药店的第二年,就做了金诃藏药和甘露藏药的天津代理,到今天我们已经做了十几年了,发现藏药不仅是药材好,保真,而且疗效也非常好,这也是我坚持在开药店的第二年就把藏药引进来的原因。引进藏药以后,我们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年的时候,我们开藏药馆就开到了将近30家,虽然市场竞争压力大,但是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药品品种。后来我还开了中藏结合的医院,邀请好多藏医过来给我们出诊。

  如果说有坎儿,还是因为有一些冲动,觉得事业很顺,药店开了这么多,门诊也开了好几家,当时就想如果继续发展的话,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把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当时就想做一家医药批发公司,保证药品和耗材的供应,其实也是想让利润最大化,所以就注册成立了一家医药公司。

  但是我们考虑简单了,因为投资太大,需要两三千万,当时从我个人来讲拿不出这笔钱,可是营业执照已经批下来了,需要做场地验收和仓储库房装修的时候,资金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就没有钱了。

  当时就找银行贷款,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我想这个事情还是要干,我就去找人合作,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做的医药行业,很多投资商愿意去投资,我找了五、六家投资商沟通,前几家拒绝了,之后有两家就很感兴趣,愿意参与投资。当时我说我们成立合资公司,你来投资,我来运营,以3到5年为期限。我还做了承诺,我说,如果失败了,这笔钱我来还给你。就这样我们就把供应链串起来了。

  主持人:董总,您看从2006年您开始下海创业,到现在整整18年了。您现在事业发展的最新版图如何?

  董明振:之前的十几年,我实际上就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我开了6家医院,最大的这家医院有1万多平米,其中还有一家中医院,有5000多平米。

  第二件事,我主要做的是药品,供应链、药品、器械耗材,包括中药饮片的供应。近年来,我们确实做了很大的调整,就是未来的事业如何走下去。

  我们成立了一个新的集团公司,叫医康养产业集团,开始涉足到康复领域,后边可能还想做几家康复医院,或者是康养中心,另外也想涉足到养老领域,所以新成立了一家医康养产业集团,我们还成立了医康养的企业家俱乐部,希望让更多想投资或者是想从事医康养事业的人参与其中。我们俱乐部成立了快一年了,现在运营也非常好。

 

  29岁加入民建大家庭,他深受鼓舞与启发

  主持人:在天津,董总不仅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成功的事业,还与民建结缘。您是哪年加入民建大家庭的?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民建对于您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有哪些具体助力?

  董明振:我在南开区创业,之后担任了南开区政协委员。我在南开区政协认识了民建的很多朋友,当时我记得朋友推荐加入民建的时候,我刚好是28岁,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按照相关规定,我在29岁时正式加入了民建。

当选第九届南开区十大杰出青年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对民建是从哪些方面去加深了解的?

  董明振:加入民建以后我才真正看到了企业家和大企业家。我当时跟企业家会员去交流的时候,我是心虚的,因为每个企业家都比我实力强,所以后来我想既然选择了做企业,还是要发展,也是在那个阶段我们下定决心,去做自己的供应链,是民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会员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作为民建天津市委会社情民意委副主任、民建西青区基层委员会原副主委,您又如何肩负社会责任,带领广大民建企业家,回馈社会?

  董明振:我刚加入民建的时候,我是在科技委,两年以后我就到了社服委,我在民建南开区委会做社会服务委员会主任也做了好几年,后来到民建西青区基层委担任副主委,还是分管社会服务工作,这些年也曾参与精准扶贫,天津对甘肃、对青海、对西藏,包括对河北的帮扶。首先是自己每年都在捐款,再有我每年要组织召开多次会议,动员其他企业家一块参与。

 

  津藏产业园正在推进建设,作为天津市西藏商会会长,他希望推动天津西藏经济文化深化合作

  主持人:西藏昌都是咱们天津对口支援的地区,刚刚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当中,也提到了您下海从事医药产业,当时选择了藏药。应该说是在您的创业当中与西藏结缘,后来您又成为了天津市西藏商会会长,我想这份情谊就会越来越浓。

  董明振:是的。我在做藏药的时候,认识了好多天津对口支援昌都的援藏干部。当时天津有一个援藏人员联谊会,联谊会都是历届的援藏人员组成的,大家跟我说,其实你一直都在援藏,从你做藏药销售的那一天起,就是在援藏,也叫产业帮扶。

  所以大家在给我这么定义的时候,我也在想我有没有可能把西藏更多的产品都销到内地来,所以天津援藏人员联谊会就邀请我加入秘书处工作。我在天津援藏人员联谊会秘书处工作了五、六年,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18年,协会改制成为西藏商会,大家一致推选我来主持这个工作,后来我就成为了西藏商会的法人和会长。

  主持人:作为天津市西藏商会的会长,更应该承担起积极促进天津和西藏两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往交融,在这方面您能不能和大家也来分享一下。

  董明振:现在主要就是乡村振兴,所以我们在产业帮扶这个角度重新布局了。因为我们最近把西藏的5100品牌冰川矿泉水,还有西藏的井盐,还有一些土特产,将来可能都要销售到内地来,这个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建两地的产业园,我们注册了一个名称,叫做“津藏产业园”,“津”就是天津的津,“藏”就是西藏的藏。未来,津藏产业园一方面是组织更多的企业家参与进来,另外一方面就是把我们内地的一些资源或者技术转化到西藏去,把西藏的产品销售到咱内地来。其实这个布局已经做了很多年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其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每年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医疗帮扶、教育帮扶,这些年累计投入了大几百万,都是各个企业的企业家自愿,以我为主导,一直都在往前走。

  主持人:西藏昌都是天津对口支援地区。作为天津市西藏商会会长,您组织带领广大企业家积极开展对于昌都地区的帮扶援助,努力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听说今年天津美术馆成功举办的布达拉宫文物展,也包含着您的努力在其中。

  董明振:通过我们天津与西藏两地领导的沟通交流,布达拉宫同意把170多件文物,包括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运到咱天津来展览,今年7月12号正式对外展出,就在天津美术馆。

  这100多件文物应当是第一次离开布达拉宫,展览一直持续到10月12号结束,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我们特别感谢西藏人民愿意这样交流,我们也组织了很多的人去参观,真正到布达拉宫也未必能看到这些文物,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主持人:董总,结合这些年奋斗打拼的经历,您认为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董明振:我觉得一句话就是,认准的事情坚持做好,一直做下去就好。

  主持人:今天再次感谢董总走进《观点访问》对话民建企业家专栏,也希望未来我们能够采访到更多的民建企业家,分享企业家的故事,共同探究企业家精神。我是主持人孙阳,代表节目监制朱旭、编辑孙颖,感谢大家的收听。每周日18:05、22:30,周一6:00,我们继续相约天津新闻广播。再会。

 
 

扫一扫关注

天津民建微信公众号

 
  • 版权声明 | 天津民建网站所有刊载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联系地址 |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团结大厦12、13层(300221)
  • 网站备案 | 津ICP备20230010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