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期 市人大代表、民建市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建芳
以下为本期节目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听《观点访问》——对话民建企业家。本专栏由天津新闻广播与民建天津市委会联合推出,民建会员企业云账户提供支持。每周日18:05至18:30,22:30至23:00,周一6:00至6:30,准时与您相约。我是主持人孙阳。
主持人:今天节目我们邀请到天津市人大代表、民建天津市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芳。张总,您好!
张建芳: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从英国获得双硕士,她转身回到家乡,成为“新农人”
主持人:眼前的张总,青春靓丽,朝气勃发。当年取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学位回到北京发展的您,为什么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宁河,成为了一名 “90 后”新农人?
张建芳:这个是因为我个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所以对农村对我的家乡宁河也是充满了感情,而且我的父亲母亲也是做农业的,所以从小对农业就耳濡目染,然后这样一来我回到北京的时候大概是27岁。
那个时候就想目前的这份工作可能很难让我一直的持续做下去,我就想找一份我能够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我就跟我父母就提出来说,我也想回到家乡,我也想做农业,他们也是非常的支持,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回到了我的家乡天津宁河,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主持人:云南大学日语专业科班出身,英国留学取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双硕士学位,在北京时还考取了瑜伽教练执照,有着如此丰富求学经历,但却与农业完全不搭界的您,如何熟悉农业相关业务?上任之初从什么做起?
张建芳:其实正像主持人老师提到之前学过日语,在英国还读过教育学心理学,然后在北京还考过瑜伽教练证,这些完全跟农业没有关系,所以我刚回来的时候更多的就是请教和学习。
比如说跟咱们科研院所的专家老师学习,跟公司的我们的前辈学习,包括也下到田间地头和我们的土专家学习,我觉得农业也是一件非常系统非常立体的这样的一份事业。
我们不能只有那些科研的理论,我们还要下到田间地头,所以就是日复一日去向身边所有的朋友长辈请教,我觉得虽然说之前学的专业跟这些都没有关系,但是只要有一颗热爱农业的心,就没有学习不了的困难。
主持人:刚刚也向大家介绍了,您现在是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这家企业是您父亲创办的。留学归国成为新农人,是不是与您的父亲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张建芳:应该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从小到大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已经奔走在这个事业上了,我小的时候也跟着父母去过西瓜地、棉花地,整天在地里面打滚,所以对农业有非常天然的那种热爱。而且小的时候我们都爱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长大了之后我们要做什么”,然后我就会情不自禁的说到我也想做农业,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过这样的想法。
主持人:从父亲手中接棒过来,这个接力棒能不能接好,其实对于年轻的你来说也是一个挺大的考验。
张建芳:其实我刚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给你三年的时间,如果你真的能做出一些成绩,你就继续好好干,如果这三年你做的啥也不是,你就该干嘛干嘛去。
当时给了我三年的时间,所以虽然说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父亲创办的企业,但是实际上内心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跟父亲之间确实也有很多我们理念上的一些碰撞,因为我是主要负责咱们天津小站稻大米的这样的一个产业板块。
其实大米它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市面上的大米同质化也是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父辈的眼睛里看来,大米就是很常规的那种大包装价格很优惠的产品。
从我回来之后,我就有很多新的理念,很多新的设计给我们的产品赋予很多文化的加持。开始我父亲就会觉得弄这些奇奇怪怪的包装,很不符合当下的市场。
我心里面虽然接受父亲的质疑,还是不断的去实践,不断的去宣传,不断的去推广我拿业绩说话,所以当我父亲看到通过这些创意的包装,把咱们的产品不仅价格提升上去了,利润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也慢慢做起来了,父亲更多的也是放心了。现在米业尤其是业务板块都是我在全权负责,包括种植端生产端,这些也都是我在全面的负责。
当直播达人“芳姐”,遇到千年“小站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主持人:天津小站稻历史悠久,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曾是天津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为擦亮小站稻品牌,张总曾带领团队以“利用市场创新激活小站稻全产业链模式”项目,获得全国农业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优胜奖。什么是小站稻全产业链模式?怎样通过这个模式为小站稻注入新活力?
张建芳:我从北京回来的那一刻,就是完全投身我们的小站稻产业,为小站稻我可以付出很多。像我们的小站稻的话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且是咱全国第一个以地名命名的粮食性作物商标。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以前也是非常有名,后来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缺水,就导致小站稻就一度落寞。
2019年的时候,我在北京上班的时候,我就问到身边的朋友,因为大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我说你们知道小站稻吗?大家回答不知道。问了很多身边的同事他们都不知道,我当时就想我们家乡这么好的米怎么没有人知道呢?所以那一刻我非常坚定的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回到家乡,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天津这么好的大米。
当我回到家乡的时候,正好2020年的时候有了这场比赛,所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刚回来可能什么都不了解,这场比赛的准备逼迫着我要学习很多知识,所以我非常快速的进入了状态。
整个我的商业模式,我的产品和服务,我马上就去学习去研究。我先是参加了咱们天津市的农业的创业创新大赛,当时拿到咱天津市的第一名脱颖而出,又去南京参加了全国的创业创新项目创业大赛。
其实我当时报错了组别,因为我确实刚回来,如果报初创组应该这个成绩能更好,我能够带着咱们天津的小站稻大米走上了全国的三创大赛,我让屏幕前的越来越多的朋友看到了,我觉得这个就已经胜利了。
我们家乡那么好的小站稻,得让更多的朋友知道,所以这次参赛的经历不光是对我们整个商业模式的一个检验,与此同时也还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从那次参加完全国三创大赛之后回到家乡,大家发现我可能演讲上有那么一点点的优势,所以就经常参加演讲比赛。我也很珍惜每一次的演讲比赛,因为都是一次宣传咱们家乡大米的机会。
主持人: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新农人的张总,在短视频平台,又有了新动作。2023年5月起,“爱吃大米的芳姐”系列短视频,在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出。听说您也因此圈粉无数。芳姐的这些短视频效果如何?对于擦亮小站稻品牌有着怎样的助力?
张建芳:根据我名字,然后我就起了一个叫“芳姐”,因为这样子给人的感觉会特别的亲切,还要跟咱们的大米有一些关联,跟农业有些关联,然后又想让它接地气一点,所以就做了“爱吃大米的芳姐”这样的一个名称。
内容的持续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当时做这个账号的时候,我就想我以后要发什么内容,我的定位是什么,我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也是思考了很多时间,自己也去上海、深圳北京去很多地方学习。
在2023年的5月初,我跟自己说,我们的定位要站在宣传家乡的角度上。不仅仅只有大米,我要为家乡做一些事情,我们宁河有那么富饶的土地,有那么多优质的农产品,我要带着宁河的农产品去到更多的地方,我要代表天津去参加更多的宣传更多的活动,把我们天津的这种都市型农业带给更多的地方,所以抱着这样的初心,我们开始做自媒体账号。
大家也可以从我的账号里看到内容很丰富,有好几个系列,其中有一个系列叫“芳姐来串门”,这个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系列。
我们去到了我们宁河非常多的乡镇,他们这些地方都有着很特色的农产品,但是因为不懂宣传,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包括还有一些地方可能有非遗文化等等,我也都会到乡镇里面去进行拍摄,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去了十几个地方,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到更多的地方。
通过这个账号,虽然我的粉丝不多,但是全平台目前有700多万的一个播放量,每一个粉丝都是非常好的铁粉,就是对芳姐特别支持鼓励。我前两天发布了一条视频,就是我第三百条原创的作品,这样的一条视频真的去回顾的时候,一路走来粉丝们给与很多的鼓励。
有的会说芳姐看你视频一年多了,越来越瘦,你得好好注意身体,整天吃大米饭怎么不见胖,然后还有说,芳姐看你为家乡做的这些事儿真的特别骄傲,这个才是短视频的意义。还有说芳姐我也是宁河的老乡,但是我现在不在宁河,谢谢你为咱们家乡做宣传,就是这一路走来收获了无尽的鼓励和认可。
当然这个过程对于自己来说也有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因为本身公司整个米业板块都是我在全权的负责,自媒体领域也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事情,所以自己要挤出更多的时间,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一直在摸索,一直在前进。
前些日子,宁河区委组织部说,建芳,你来给我们100个村官培训,当时自己写了一个问题,就是430多天这300多个视频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是初心,是决心,是反复被打碎又反复被拾起的信心。
因为我们有非常强大的初心,我们宣传家乡,抱着宣传家乡,助力家乡乡村振兴的这样一种心愿,我们有着强大的决心,这件事我不做不行,我必须得好好的把它做起来,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切切实实地帮助到了农户,尤其是滞销的那些农产品,我真的做到了能够帮着他们推销出去,这件事情意义非常的重大。
因为我们说乡村振兴就是很大层面上,我们希望农民能够日子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他们的脸上能有更多的笑脸,如果乡村振兴没有落到农村,没有落到农民,没有落到农业产业的这样的发展方向上,我觉得偏离了它的轨道,我哪怕只做了一点点的跟乡村振兴有关联的重要的点,我觉得我就是在为乡村振兴出力,这个就是我们90后新农人的责任。
加入民建大家庭,她又如何履职尽责?
主持人:张总,您是哪年与民建结缘的呢?回想起来,民建对于您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都给予了哪些帮助?
张建芳:2022年。还是很年轻的会员。对很年轻的会员,我正式加入民建是2022年7月份。我会觉得加入民建大家庭,非常有归属感,然后也非常有自豪感,因为我们民建的企业家,我们民建的会员朋友们都是在各个领域的青年翘楚,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加入到民建这个大家庭之后,我也跟身边的会员朋友们学习到了很多,也很珍惜每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因为每一次交流每一次碰撞都能够发现很多我们民建会员朋友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大家互相的交流,然后把它用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上,包括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很多出去外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去到湖南,还是去到遵义,还是去到哪里,又新结识很多优秀的会员朋友们,然后大家就非常的亲切,就什么都不用说,都是民建的,就是天下民建一家亲内心的那种亲切感,那种熟悉感,包括那种归属感就油然而生。
所以其实民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力量,让我在农业的领域上不断的去努力,我也是希望能够说咱们企业能够做得越来越好,也能为咱们民建贡献这样的一份力量。
包括现在也是担任咱们民建直属工委宁河支部的副主委这样的职位,民建宁河支部也是咱们刚刚新成立的支部,虽然人数不多,我年纪也比较轻,但是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召集,通过自己的付出,能够让我们宁河支部越来越好,自己能够为我们的民建能够付出更多。
主持人:无论是疫情期间承担相关保供任务,还是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您总是第一时间带领企业伸出援手。您如何看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怎样尽已所能,回馈社会?
张建芳:不管是说疫情的时候,农业生产面临问题,我们也是在新疆,在天津在很多地方都捐助了很多的种子,因为春耕备播不等人,如果我们在春天的时候连种子都种不下去,我们秋天何谈丰收,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也捐赠了很多的种子。
在各个关键的节点,不管是在西藏还是新疆,我们也做了很多扶贫的工作。因为咱们在新疆有棉花产业,然后咱们民建跟新疆也是有这样对口的帮扶,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是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民建企业家,同时又是市人大代表,近年来,张总围绕小站稻振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有效推动解决了困扰农业持续发展的优质品种投入等“急难愁盼”问题。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您是如何深入履职建言的?
张建芳:成为市人大代表以后,我突然感觉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因为人民选我当代表,我需要真的切切实实的走到田间地头去跟更多的老百姓沟通,他们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刚才提到了我们种业这一块,种业的话,其实从中央到地方对我们的种业安全也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种业创新这一块,咱们公司也是积极的调研,了解到老百姓的需求,积极的同咱们农科院进行院企合作的这种形式。
我们同时也有这样的几百亩地,专门是跟天津农科院,还有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实验基地,就是为了不断的推广选育优良品种,而且我们还吸引到很多科研人才,不断的给老百姓培训,解决老百姓在种植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个是第一年的建议,关于种业第二年的建议,通过自媒体加持为乡村振兴新引擎的这样的一个建议,也是透过自己从做自媒体以来自己切身的感受,我真的做到了通过自媒体对于我们小站稻的宣传,我们小站稻的销售,品牌价值的提升,利润的提升,以及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我通过自媒体确实看到了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也把它写成建议,希望说能够更好的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让更多的从事农业的人去实践下去。
主持人:宁河是天津的农业大区,小站稻更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对标新质生产力,下一步,您还将锚定哪些方向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持续擦亮天津小站稻品牌?
张建芳:我们今年也是有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在宁河我们有一片先导示范区叫京津冀预制菜产业先导示范区,咱们金世神农种业也是首家在京津冀预制菜产业先导示范区摘地的企业,目前就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我也一直去到南方像合肥、深圳很多地方去学习,希望能够在咱们小站稻,大米深加工这一块能够继续的向下延伸。
因为现在我们做到的就是大米的粗加工,有一些农文旅的这样的一些小的项目,但是深加工这块一直没有做起来,所以我们通过京津冀预制菜产业先导示范区,希望把我们小站稻的深加工继续往下延伸,提升我们产品的附加值。
因为其实大米它在运输过程当中运费也会比较贵,而且市场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我们通过产品的创新,希望跟当下的消费主体有一个更好的联动,进而去提升我们小站稻的一个附加值,因为咱们是从工厂源头就开始做,然后我们也在持续的调研当中,工厂的建设我们也都会本着绿色工厂,非常高标准的跟我们数字化各方面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合这样的布局在谋划,我相信这也一定是我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项目。
主持人:采访很多的民建企业家,张总还很年轻,应当算是成长中的企业家,我相信在你的心目当中,对企业家精神应该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向往。
张建芳:我觉得您说的向往的企业家精神特别好,因为确实自己年纪比较轻,我真的不敢称自己为企业家,我觉得创业者会比较合适,我比较向往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说因为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我才做了4年多的时间,我就已经觉得每天一睁眼醒来就是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做,尤其是90后新农人。
我们这样的新一代的农业领域的创业者,我觉得它是一种不断去挑战,不断去追求创新,不断去寻求卓越,进而为我们的整个行业带来发展,切实的为老百姓带来好处的这样的一种精神,尤其是农业,它可能和其他的工业企业或者是服务类的还不太一样。
因为我们必须要下到田间地头,有很多人都会说没有情怀,真的做不了农业,因为投资很大,周期又很长,又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一年四季,尤其是咱们做全产业链来讲,就是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非常多,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怀揣着这种为了让农民更富,有为了让农业发展的更好,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农业的三农工作者的这样的一个期盼。
主持人:今天再次感谢张总走进《观点访问》对话民建企业家专栏,也希望未来我们能够采访到更多的民建企业家,分享企业家的故事,共同探究企业家精神。我是主持人孙阳,代表节目监制朱旭、编辑孙颖,感谢大家的收听。每周日18:05、22:30,周一6:00,我们继续相约天津新闻广播。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