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履行职能
自身建设
主题教育
会员风采
民建简介
  要闻动态 通知公告 基层组织 专门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 >> 理论研究
 
“张謇之路”的现实思考——践行“父教育、母实业”
来源:天津民建网站    编辑:冯麟   2023-07-19
 
 

“张謇之路”的现实思考——践行“父教育、母实业”
直属工委九支部   王岩

  对张謇先生的初次知晓是在2013年,于南通见到了在1904年就获得世界博览会金奖的颐生酒,当地称之“状元酒”,它的出产方“颐生酿造公司”就是张先生1894年在家乡海门常乐镇创办的。再后来偶过常乐镇的张先生故居,也仅知是小镇上出去的“状元”,认知寥寥。直至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在企业家座谈会中均提及张先生,并给予高度评价,再次将这位先贤推到眼前。检索张先生信息,一个爱国企业家、实业家、教育家的典范丰满呈现,自愧“不识泰山”。    

  张謇先生从政、从商,创业施教,主张 “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救国。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办大生纱厂等20多家企业,开创早期工业基地-唐闸镇工业区,创办通州师范学校等370多所学校,施教于民,其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从事公益、自治一方,影响深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我们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父教育而母实业”是张先生倡导的主要思想理念之一,明示教育与实业的密切关系,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教育与实业。二十余年的经历波折,使他对教育、实业积累了深刻的认识,其演说、文章中多以阐述“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一直践行于张先生的一生。正是在这个理念的坚守下,在南通办实业,开垦牧,兴水利,建交通,立医院,一方自治,所办实业、社会事业均围绕着“教育”,使教育成了为多数人服务的教育。兴学业,先师范,后小学,再专门,至大学,次第有序创办几百所学校同时,还创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女工传习所、贫民工场等诸多的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实践遍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构建区域层次和门类齐全的大教育体系,用其毕生的精力去改变教育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陋习。

  张謇以产业、实业的视角打造务实教育体系,“所教”强调理论与实际、课堂与实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注重知识转化为能力;“所学”体现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以利于学生进入社会,满足就业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办学贴近当时社会、实业所需,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侧重职业教育,实施师范、农科、水产、水利、纺织等专业施教,培育产业、实业所需人才。

  以其教育理念、实践成果为鉴,映衬出当今“人才”培养、应用长期存在的问题。

  2022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再一次提升,1076万高校生面临就业,直面“就业难、用工难”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求职应届毕业生中有46.7%求职成功,尚有50%的毕业生还在求职、考公、考研的路上。一面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延迟就业,一面招不到要用的人才,陷入用工难。 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基础人才的培养、获取上已现捉襟见肘,2021年三季度中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与制造业有关,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预计达3000万人,缺口率48%。

  结构性冲突存在个人意愿、社会意识、产业升级等方面因素,也反映出我们在产业与教育融合上的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学校的人不理解产业,做产业的人不懂学校,相互隔绝,所学与所需、所愿与所需背离,学校“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供需不对口”。 

  近年更存在教育理念上的迷茫,教育应该面向就业,还是育人?面向生产技能,还是学术发展?实际二者不可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兼备者是社会发展持久所需。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大部分大学都想办成学术性大学,而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大多毕业生不具备相应专业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张先生倡导“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以民族优秀传统施教、陶冶青年学生,提倡“勤苦俭朴”、“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加强自身的修养;专业实践锻炼人格、培养意趣、陶冶性情,养成社会所需的职业素质,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在他的教育体系中,阐释了“德、术、技”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孩子根本不算大学生,只是受过一点职业教育,不仅支持区域实业发展所需,更走出了一些切合产业需要、社会需要的大才。

  结合现状,如何借鉴“父教育而母实业”之理念,以实业滋养教育体系、以产业发展引领教育方向、以获教之才反哺实业,在人尽其才的同时为产业发展服务,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产业的共赢。

  首先要改变是社会意识,摒弃“产业蓝领低一等”的偏见,对人才、对职业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建议一个公平的价值观与评价体系。不是人人都适合走“学术、高学历”的道路,也不是每一个“高学历”都能带来社会价值,教育目标是让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天赋,追求一个适合自己学习、工作的道路,在乐业中敬业,从实践中吸取经验走向成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经验、技能、贡献、人格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从根本上改变“以学历衡量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社会意识。

  其次要提高“产业蓝领”的职业吸引。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拓展职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要让制造业、服务业的岗位薪资与“白领”相当,甚至必要的岗位要有所超过;在工作环境、社保、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上更要体现“蓝领”优势,可对其退休年限再次优化。只有看到了、做实了、保障了,才能形成尊重技术的社会氛围,才能将“社会意识”有效翻转。也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高技能队伍,才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第三企业、企业家担起社会责任,引领技能人员的培养方向。职业教育兴盛的背后是高端制造业的强力支撑,企业本身有培养人才的强力需求。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中、区域经济发展中,为了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承担必要的责任,为自身企业能够获得所需高技能人才投入资源与成本。企业的引领、投入要实施行业组织的深度参与、专业信息的充分对接,同时建立评价待遇的标准,可引入“产业人才培养基金”的机制、模式,实现企业责任为行业规则整体约束,教育的成果为行业集体所享用,进而形成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教育体系要真心落实“产教融合”,与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产业所需人才。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和灵敏的反馈机制,将产业需要及时的反映在课堂上, 让企业充分介入人才培养环节,建立专业企业网络与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坚持走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的道路,根据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科学调整学术型人才、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提升专业质量,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实现两类人才培养的齐头并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推进科技发展、产业发展。

  针对实业与教育,在百年前张謇先生已通过实践给了我们答案与指引。张謇先生的伟大不在于他创造一个时代,而是在这个时代产生需求的时候,他做了适应这个时代才有发展的事。他不仅创造了市场,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建立体系,助推百业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实施有力推动,树立引领典范。当年做实业的初衷是为了民富国强,这种情怀随着国家的强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趋淡薄,实业已回归到他本身的意义,要去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个价值实现的链条之一已为张先生所揭示,“父教育、母实业”。

  至今犹存的1904年世界博览会金奖的颐生酒,鉴证和诉说着张謇先生对于中国近代轻实业的影响与贡献,展现着他的儒雅、醇厚的爱国情怀,也愿其“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为我辈所悟、所用,如酒韵绵长,厚泽后生。

 
 

扫一扫关注

天津民建微信公众号

 
  • 版权声明 | 天津民建网站所有刊载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联系地址 |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团结大厦12、13层(300221)
  • 网站备案 | 津ICP备20230010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