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履行职能
自身建设
主题教育
会员风采
民建简介
  要闻动态 通知公告 基层组织 专门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 >> 理论研究
 
乡村建设亘古不变
来源:天津民建网站    编辑:冯麟   2023-07-19
 
 

乡村建设亘古不变
民建天津市委会西青基层委员会委员 聂江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农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乡村建设不仅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所记载。
  在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身上也有所体现。张謇从小就在私塾学习,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张謇有着农民的朴实心,说干就干,1883年张謇与通州最大的恒记布庄老板沈敬夫合作,多方奔走,各种谋划,想要减花布捐税,纾解民忧。188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诚邀绅商入伙,共同创立小型蚕桑公司。张謇凡事亲力亲为,他不仅亲自到湖州挑选购买桑秧,分发给乡民,还教授其种植桑树的方法,帮助乡民种桑养蚕缴丝。然而,不善缴丝,则丝不成市,差劲的技术和官府横征暴敛等原因,使张謇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做事风格既得到了乡亲的认可,也为他创造了一个好口碑。直到1894年,张謇觉得要想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必须也唯有大力发展近代新工业。于是,张謇更加积极地发展奔向了自己的棉纺工业之路,在南通筹办了大生纱厂。纱厂经营期间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在最后都克服了并取得了经济收益。
  随着大生纱厂资本的积累,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楷模,兴办实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他的事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学习。他弃官从商大力发展经济,挑选购买桑秧,分发给乡民,并教授其种植桑树的方法,他热爱国家一心为民的精神,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建设是高度重合的。他创办企业并没有消灭农村和农民,而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创立“公司+农户”模式,带领农民一起实现现代化。他认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改造,将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张謇的社会企业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产业、资本、管理等与乡村土地、劳动力相结合实现就地化经营,从而实现资本积累,再用此资本以社会化服务开发本地资源。张謇创办的社会服务不是简单的对外公益捐款,而是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资本受益最大化地留在本地。这种和谐共生的“新新世界”形态不仅成就了就地发展的企业,更促进了乡村建设的成功,同时带动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长期增长。
  我国知名的政治活动家冷遹,受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启迪,对盐垦发生了兴趣,几次深入苏北沿海盐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这时国内民族纺织工业正在兴起,如果加以改良种植棉花,既可减少原棉进口,振兴民族纺织业,又可发动地少人多的江南农村的农民参加棉垦工作,开拓生财之道。最终他成立了江北盐垦公司,在他工作的地方,卧室就是办公室,仅有一张书桌、一张木架单人床,一排木书架,生活极其质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提出在江苏利用丘陵荒山发展桑蚕业,以降低制丝成本,改良蚕桑品种和生产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建议,在镇江丘陵地区发展蚕桑事业,率先在家乡黄墟首创“永安蚕种场”。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成立了实体经济,并带领着家乡的人民生活日益富足。
  除此之外冷遹将上百年来始终未解决的淮河水患问题彻底根治,当时冷遹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下设的水利部部长。1959年淮河发生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水,防洪抢险极为紧张,冷遹十分负责,亲历亲为,最终在冷遹的带领下中央决定开展治淮工作,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苏北人从此摆脱水难灾难了,上百年来多少有志于修治淮水水患灾难的都没能够得到成功,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张謇和冷遹也是从农村做起,把农民放在首位,建设乡村、富足农民,从而推进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些无疑是对社会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呼唤,社会企业应该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乡村新型集体经济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创新方向,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的生产而建。村庄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承载着一定的生产功能,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因此乡村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性城市建设,而要尊重乡村生产传统和生产方式,综合考虑乡村建设的混合功能和特殊要求,并顾及未来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居住、经营相互融合,是未来的乡村功能发育健全的一种趋势。以现代民宿业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单一居住功能,城市消费者的涌入打破了乡村的原有格局,乡村民居的综合功能日益显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乡村发展新业态。
  乡村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住得更好,是要让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通过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培育先进的生活方式;要通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农民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风貌。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建设行动才能后劲充足、行稳致远。

 
 

扫一扫关注

天津民建微信公众号

 
  • 版权声明 | 天津民建网站所有刊载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联系地址 |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团结大厦12、13层(300221)
  • 网站备案 | 津ICP备20230010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