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履行职能
自身建设
主题教育
会员风采
民建简介
  要闻动态 通知公告 基层组织 专门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 >> 会章会史 >>
 
会史撷萃:构建参政议政工作体系
来源:天津民建网站    编辑:冯麟   2025-11-05
 
 

  召开参政议政工作会议。民建中央将2015年定为参政议政工作年。9月16日至 17日,民建中央参政议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席、副主席,30个省级组织的主委、专职副主委、参政议政部门负责人,31 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级组织负责人,民建中央12个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以及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会议。陈昌智作了题为《大力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推进全会参政议政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讲话。讲话指出,参政议政是参政党履行基本职能的需要,是参政党适应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需要,是参政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全会要进一步整合力量,落实职责,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整体功能。要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示范作用、专门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各级机关的枢纽作用和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

  辜胜阻作了题为《强化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民建参政议政工作水平和能力》的工作报告。北京等11个民建省级组织和宁波等四个市级组织,  以及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代表作了经验介绍。会议对2008年以来在参政议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00名民建全国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和100个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出台参政议政工作文件。2015年12月15日,民建十届十三次中常委会议上审议通过 《民建中央关于加强参政议政工作的意见》,成为对参政议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

  民建参政议政工作成就得益于充满活力的参政议政体系。参政议政体系和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民建中央以构建完善的参政议政工作体系为发力点,  推动全会参政议政整体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形成一套上下贯通、内外结合、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即“发挥三大优势,完善四项制度、五种机制,处理好六大关系,形成八个优势领域,不断整合九方面力量,依托十大平台进行参政议政”。

  发挥三大优势,即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位置超脱、制度保障的优势。

  完善的四项制度包括:一是民建中央重点专题调研制度;二是联系地方组织制度;三是专委会参政议政制度,2013年成立的民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有经济财政金融、法制、企业、科教、妇女、理论研究、文化、对外联络、能源与资源环境、人口医药卫生、农业与农村等 12个专委会,与上届相比,新增人口医药卫生、农业与农村两个专委会;四是联系政府部门制度。

  五种机制包括:  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建设机制、信息收集及建议反馈机制、集体讨论和科学论证机制、参政议政工作保障机制、参政议政激励机制。

  参政议政需要着重处理好六个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科学选题与精心论证的关系,  把握好参政议政的角度与力度;  二是处理好多方互动与统分结合的关系,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专家与“专职”的关系,  把个体优势转化成群体智慧,  发挥全会整体优势;四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现实与可能的关系,  使建言献策有前瞻性,  减少“马后炮”;  五是处理好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的关系,  寓民主监督于参政议政之中;六是处理好建言立论与践行出力的关系,坚持知行合一。

  民建形成的八个参政议政优势领域包括:结构调整与宏观调控、创新驱动、人口能源环境、中小企业与非公经济、资本市场与金融改革、城镇化与住房保障、扶贫攻坚与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等。

  汇聚整合九方面力量。在参政议政中,注重汇聚整合九方面力量,包括民建中央领导、常委会、中央委员会、中央专门委员会、民建中央机关、全会地方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会内外专家学者、其他社会力量等,依靠专家队伍和专职人员,合力“ 大合唱”,把个体能力转化为集体智慧。

  注重利用十大平台或渠道。在参政议政中,即依托中央高层协商会,重点课题调研报告和专项建议,人大代表的建议和议案,政协大会发言和提案,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会和双周协商座谈会,人大常委会议建议,“ 一府两院”工作建议,民建中央两大论坛,社情民意,主流媒体和其他论坛等十大平台或渠道进行参政议政,形成 “ 大参政”格局。

  正是这套充满活力的参政议政体系,确保了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开展,确保了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履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民建参政议政工作保持名列前茅的良好势头,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来源:民建中央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天津民建微信公众号

 
  • 版权声明 | 天津民建网站所有刊载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联系地址 |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团结大厦12、13层(300221)
  • 网站备案 | 津ICP备2023001080号-1